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293
胃痛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概述

    1.概念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或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反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2.历史沿革

    祖国医学对本病论述颇多,《内经》即有有关胃痛的记载,认为胃痛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古代文献中本病与心痛不分,常统称胃心痛,心胃痛等,如《外台秘要·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即包括胃痛。《千金要方·心腹痛》等书中列有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明代开始,将胃痛与心痛作为明确的鉴别,如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从而对此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 百拇医药
    3.范围

    胃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肺炎、阑尾炎、心肌梗死、肾盂肾炎等疾病出现胃痛时,应结合西医学检查,予以排除。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吸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致使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饮食偏嗜,如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过度,则酿生湿热,湿热阻胃,气机壅滞,则脘闷胀痛。
, 百拇医药
    3肝气犯胃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肝气可疏泄脾胃气机,协助胃腑消磨水谷,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乘脾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4脾胃虚弱 素体阳气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诸邪犯胃,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脾胃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亦致胃痛。

    胃痛的病因较多,上述病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合并出现,单一出现时,病机变化及临床表现比较单纯,合并出现时则比较复杂。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 http://www.100md.com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的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是胃痛的基本病机。

    2.病位

    病变脏腑关键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胆肾也与之相关。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若肝气不舒,则横逆犯胃而导致胃痛。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之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但胃为阳土,其病多实,脾属阴土,其病多虚,所以脾气健运与否,在胃痛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胆病失于疏泄,可致肝胃气滞。若胆腑通降失常,腑气不降,逆行入胃,胃气失和,气机不利,则脘腹作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功能正常与否,全赖肾阳之温煦,所以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反之脾胃虚寒,日久必损及肾阳。胃喜润恶燥,肾寓真阴真阳,肾之真阴乃诸阴之本,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若肾阴亏耗,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或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而成胃肾阴亏,阴虚胃络失于濡养而作痛。
, 百拇医药
    3.病理性质

    胃痛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亏虚之候;实为寒凝、食积、气滞、火郁、血瘀,邪阻胃气而痛,虚为阳虚胃失温养,阴虚胃失濡养而痛。

    4.病机转化

    邪客胃日久可郁而化热,或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日久,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可出现瘀血内结。食滞日久可损伤脾胃,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候。脾胃虚弱,常容易酿生痰湿,或兼夹食滞,形成虚实夹杂之候。由上可见,胃痛在病变过程中,常出现多种病机转化,归纳起来不外下列几种,一是寒热转化。如寒郁日久可以化热,湿郁日久亦可化热;还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征象。二是气血转化。初病多在气分,日久则深入血分,出现瘀血内停之候;或气滞血瘀,瘀久生痰,或脾虚生痰,痰瘀互结,形成癥瘕;或血热妄行,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便血、吐血。三是虚实转化。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为寒凝、食积、气滞,三者之间可相互影响,如食积可以导致气滞,或酿生湿热;日久则邪伤胃气,出现虚候。如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可导致出血,日久可致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可致痰湿或痰饮内生、或食滞不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可形成瘀血。若胃痛经常反复发作,致饮食减少,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可形成虚劳。
, 百拇医药
    三、诊 断

    1临床表现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纳差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辅助检查 上消化道X线钡餐照影、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B超、肝功能、胆道X线照影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四、鉴别诊断

    1痞满 痞满又称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痞满以满为患,二者不难区别。

    2真心痛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证,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心电图有异常表现。胃痛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浦等,常有反复发作史,心电图无异常,但上消化道造影及纤维胃镜常见异常表现。但因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故部分真心痛患者可出现胃痛的表现,应高度警惕,防止与胃痛相混。对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疼痛者,当做心电图排除真心痛。
, http://www.100md.com
    3胁痛 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嗜杂等。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 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据其疼痛部位不难区别。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有时腹痛可以伴有胃涌症状,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现,这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症状、病位加以区分。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缓 凡胃痛暴作者,多因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寒伤中阳,积滞不化,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凡胃痛渐发,常由肝郁气滞,木旺乘土,或脾胃虚弱,土虚木侮,而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2.辨寒热 寒性凝滞收引,可致气机凝滞而作痛,寒有虚实之别,实证多属寒邪犯胃,多见胃痛暴作,疼痛剧烈而拒按,并有喜暖恶凉,苔白,脉弦紧等特点;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热结火郁,胃气失和之胃痛,多为灼痛,痛势急迫,伴烦渴喜饮,喜冷恶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 http://www.100md.com
    3.辨虚实 胃痛且胀,大便秘结不通者多属实,痛而不胀,大便溏薄者多属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而痛增者多虚,痛剧固定不移者多实,痛缓无定处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虚者多虚,脉实者多实,脉虚者多虚。

    4.辨气血 初痛在气,久痛在血;在气者胃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触之无形;病属血分者,持续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尤甚,或伴吐血、便血,舌质紫暗。

    5.辨脏腑 胃痛主要病变在胃,但由于胃与肝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所以在辨证时应弄清与胃痛相关病变脏腑的关系。病变在肝者,常见肝气犯胃、肝胃郁热之证,一般兼见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嗳气频作,发病与情志有关等肝气郁滞的表现。病变在脾者,脾气虚弱,中阳不振常兼见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四肢不温,食少纳呆等脾胃虚寒之征象等。另外,有时亦与胆、肾等脏腑有关,当随证辨之。

    (二)治疗原则
, http://www.100md.com
    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其共同病机为胃的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古有“通则不痛”的治痛大法,但不能把“通”狭义地理解为通下或疏通气机之法,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属于食滞者,消食即所以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以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以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以通;属于湿浊者,除湿即所以通;属于阴虚者,养阴益胃即所以通;属于阳弱者,温阳即所以通。在审因论治的同时,适当配合辛香理气之品,共奏“通则不痛”之功。但理气药物,应中病即止,不可太过,以免伤津耗气。

    (三)分型论治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患者多有感寒或进食生冷史。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积胃中,寒为阴邪,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寒邪得湿则散,遇寒则凝,所以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胃中无热邪,故口淡不渴。热能胜寒,故喜热饮。苔薄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
, http://www.100md.com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理气止痛。

    加减:

    1)轻症可用局部湿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2)若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

    3)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理气止痛。

    4)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

    5)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挟食滞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
, http://www.100md.com
    6)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型多数患者有暴饮多食史。暴饮暴食,饮停食滞,致胃中气机阻塞,故胃痛脘腹胀满。健运失司,腐熟无权,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所以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则宿食上越,矢气则腐浊下排,故吐食或矢气及便后稍舒。胃与肠相连,胃中饮食停滞,导致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爽。苔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和胃之效。
, 百拇医药
    加减:

    1)若脘腹胀满较甚者,可加枳壳、厚朴、槟榔行气消滞。

    2)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或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

    3)若服上药不效,脘腹胀满而大便秘结者,可合用小承气汤。

    4)若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屎,可合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

    5)食积日久,损伤脾胃,兼见脾胃虚弱之象者,酌加香砂六君子汤等健脾之剂。

    3.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 百拇医药
    [证候分析]本型多有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的病史。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则横逆犯胃而致胃气不和而作痛。两胁为肝经分布之处,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肝气郁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如情志不遂,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因情志而痛作或加重。胸闷,喜长太息,为肝郁气滞之象。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在里而属肝主痛,故见脉沉弦。

    [治法]硫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琉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

    加减:

    1)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
, http://www.100md.com
    2)若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3)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再加白蒺藜、广郁金、绿萼梅、降香以增强泄肝理气之功。

    4)本型日久常发生病机转化,临床需根据病机转化随证加减,如肝郁化火,胃部灼热,嘈杂泛酸者,加丹皮、栀子、乌贼骨、黄连以清肝胃之热。伤阴明显,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此时理气忌过用辛燥,以防加重阴虚。兼见血瘀之象者,可加入丹参、五灵脂等。肝气乘脾而出现脾虚者,加太子参、白术、茯苓。

    另外还可选用越鞠丸、金铃子散等。

    4.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百拇医药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泛酸嗜杂,故烦躁易怒。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口苦口干.舌红苔黄为里热之象,脉见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前方用柴胡、当归、白芍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泄肝热,白术、茯苓、甘草和中健胃。左金丸以黄连清泄胃火,以吴茱萸辛散肝郁。

    加减:

    1)泛酸嘈杂明显,可加乌贼骨、浙贝母。

    2)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此时应忌刚用柔,慎用过分香燥之品,常选用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用香橼、佛手、绿萼梅、厚朴花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 百拇医药
    3)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见吐血、便血,乃肝胃郁热,迫血妄行,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药用大黄、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出血自止,也可加入白芨、三七粉等以加强止血之性。

    本型还可辨证选用化肝煎、滋水清肝饮等。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则导致瘀血内停,由于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瘀停之处,脉络壅塞而不通。故痛如针刺或刀割。按压或进食则触动其瘀,故按之痛甚,食后加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溢于脉外,随胃气上逆则呕血,随肠道下行则便黑,或呕血与便黑同时并见。瘀血停滞,血脉不畅,故舌色紫黯,血瘀则血行不畅,故脉来艰滞而涩。
, 百拇医药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加减:

    1)痛甚可酌加延胡索、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

    2)若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并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3)瘀血阻滞日久,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出血过多,出现血虚之象时,可选用调营敛肝饮加减,方中当归、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木香、川芎理气活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

    4)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少气,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者,可用归脾汤以健脾养心,益气养血。
, 百拇医药
    6.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酿生湿热,或感受湿热之邪,致湿热阻滞中焦脾胃,胃气不和,故胃脘疼痛,嗜杂灼热。纳呆恶心,。湿热上犯,故口干口苦,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故渴不欲饮。湿性生重浊,故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湿热移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色黄。湿热阻滞气机,大肠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半夏、甘草理气和胃。

    加减:
, http://www.100md.com
    1)热偏盛者,加黄芩、蒲公英。

    2)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

    3)湿偏盛者,加薏苡仁、佩兰、荷叶、藿香。

    4)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5)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

    另外尚可辨证选用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等。

    7.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痛日久,郁热伤阴,或过用温燥药物,损伤胃阴,胃失温养,故见胃痛隐隐。胃阴虚不能受谷,故似饮而不欲食。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燥咽干。阴虚液耗,无以下溉,肠道失润则大便干结。舌红少律,为阴虚液耗之象。五心烦热,脉象细数,乃阴虚内热之证。
, 百拇医药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川楝子柔肝理气,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生地偏于滋腻,用药不宜过大,或与砂仁同用,应酌加石斛、玉竹、百合等滋养胃阴之品。

    加减:

    1)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

    2)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可酌加左金丸。

    3)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毋、玉竹、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

    4)便秘明显,加火麻仁、郁李仁,甚则可暂用大黄。
, 百拇医药
    5)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萸肉滋补肝肾。

    本型还可选用益胃汤、玉女煎等。

    8.脾冒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候分析]多种原因损伤脾胃之阳气,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以抗邪,所以进食痛止。劳则耗气,气得寒则凝,故劳累或受凉后发作。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脾胃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纳差。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所以疲乏无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汤间,故大便溏薄。舌淡脉虚弱或迟缓,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
, 百拇医药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止痛。

    加减:

    1)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温胃化饮。

    2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

    3)如寒盛者可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九温中散寒。

    4)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

    5)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九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 百拇医药
    还可选用吴茱萸汤、厚朴温中汤等。

    六、预防与调护

    对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精神与饮食起居方面的调摄,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热证忌过食辛辣醇酒厚味,寒证忌过食生冷,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可减轻胃痛和减少胃痛发作,进而达到顶防胃痛的目的,虚寒胃痛,需注意避免感受寒邪,以免加重病情。

    附录:

    1.病案举例

    刘某,女,72岁,退休职工。患者有胃病史50余年,平素饥饿时胃脘隐隐作痛,遇寒或劳累时则胃脘痛加重,稍食则痛轻,喜温喜按,常服温中健脾中药治疗。1985年7月5日曾在某省中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十十十)。患者就诊前已胃部凉痛持续4天,因胃脘痛加重3小时不能缓解而来院求治。症见胃脘疼痛,喜温热饮食,手揉按胃部则痛缓,倦怠乏力,纳食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寒凝气滞。治以益气温阳,散寒止痛。予温中止痛口服液20m1温服(温中止痛口服液由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灸甘草10g,高良姜5g,香附10g,制成40m1)。药后10分钟胃脘痛开始减轻,药后25分钟胃脘痛消失,但4小时后胃脘疼痛又作,再予温中止痛口服液20m1温服,服药后10分钟疼痛消失。2天后胃部又隐隐作痛,第3次予温中止痛口服液20m1温服,胃脘痛消失,观察1周,胃脘痛未复发。
, 百拇医药
    [按语]此案为急症胃脘痛,患者年迈体弱,胃脘痛反复发作50余年,常感体乏无力,稍劳或遇寒则胃痛发作,说明患者有脾胃虚弱,脾阳不振,虚寒内生之象。脾胃为后天之本,患者后天失养,素体脾胃虚弱,故易受寒邪、饮食及肝气所伤,内外合邪,每致胃痛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中阳虚寒、胃络失于温养,气机阻滞,且纳运迟缓,故胃部发凉隐隐作痛,饮食减少。虚者其痛时作时止,喜按;寒者喜温得热食痛轻。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机体失养则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象。方中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温通阳气,高良姜温胃散寒,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香附疏肝止痛,六味配合,共奏益气温阳,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功。此方为治疗胃脘痛虚寒证的常用方,以小建中场合良附九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临床用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疗效颇佳 (《急症胃痛症治·脾胃虚寒证》) 。

    2.古文献摘录

    《类证治裁·胃脘痛论治》: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其因胃阳衰而脘痛者,食入不运,当辛甘理阳,香砂六君汤加桂枝、良姜;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因肾寒厥逆而脘痛者,吐沫呕涎,当辛温泄浊,吴茱萸汤;因烦劳伤气而脘痛者,得食稍缓,甘温和中,小建中汤;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呕逆不食,当温中散寒,大建中汤加白蔻仁;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当辛热通阳,术附汤加厚朴、草寇;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芍、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痰积脘痛,必呕恶,清中汤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饮脘痛,必吞酸,胃苓汤、左金丸;食滞脘痛,必嗳腐,香砂枳术九加半夏曲;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沉香降气散;伤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郁金、归尾、桃仁、苏木或手拈散;怒气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泻心汤;蛔动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九;痛久不愈,必入血络,归须、桃仁、延胡、紫降香,或失笑散效;若痛而肢冷,脉微欲绝,桂心煎服甚效。凡痛有虚实,按之痛止者为虚,按之痛反甚者为实。虚者参术散,实者栀萸丸。痛甚者,脉或伏,用药不宜守补,参、芪、术、地之属,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也。若膈间肿痛,不能进食,但喜水饮,或咽肿,人迎盛而气口紧者,当作胃脘痛治。
, http://www.100md.com
    3.研究进展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郭氏对700例慢性胃脘痛病因进行调查分析,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肝胃气滞、胃阴不足三大主证,分别占56.3%、34%、9.7%。3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病程肝胃气滞证以小于5年者居多,中虚气滞证以5—20年者为多,胃阴不足证以5~40年者居多;体力劳动者明显多于脑力劳动者,其中浅表性胃炎最多,萎缩性胃炎次之。饮食不当是病因调查统计之最,且以食无定时最多;情志因素是病因的第二位,劳累过度是病因的第三位。另外还与寒冷,长期使用化学药物等有关。其中31.5%的胃脘痛患者兼杂它病,并以肝胆疾患者最多〔江苏中医1992;(2):9〕。徐氏辨证治疗胃脘痛642例,按临床表现确立为3个主要证型。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胃明不足证。并归纳6个兼证,即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在3个基本方基础上按兼证加减用药。治疗结果:痊愈73例(11.4%),显效220例(34.3%),好转318例(49.5%),无效31例(4.8%),总有效率为95.2%。体会:确立主证,执简驭繁;胃病治肝,理气防燥,健脾助运,勿失中和,甘酸濡润,养中寓疏,腺体萎缩,非皆阴虚〔中医杂志1991;(3):27〕。
, 百拇医药
    胃脘痛的辨病治疗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消化性溃疡,对该病的防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在控制其复发上发挥了中药优势,另外对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也有许多研究。

    王氏用胃痛灵治疗消化性溃疡465例。胃康灵组成:人参茎叶皂甙500g,蜂胶l000g,糊精适量,淀粉适量,制成0.5g/粒。每次1.5g,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后痊愈154例,占33.12%;显效132例,占28.39%;好转144例,占30.97%;无效35例,占7.52%。总有效率为92.48%。其中随机抽取70例与甲氰咪呱对照无明显差异〔中国医药学报1990;5(4):45〕。田氏报告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研究,选择68例消化性溃疡愈合后的患者,分为4个基本证型分别治疗。胃气壅滞型:汤剂用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中成药用实痞通;肝郁气滞型:汤剂用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陈皮、香附、川芎等,中成药用气滞胃痛冲剂;脾胃气虚型:汤刑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甘草、生姜、大枣等,中成药用人参归脾丸;胆胃火盛型:汤剂用马尾连、吴茱萸、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等,中成药用加味左金丸。随访2~4年,结果发现只有9例复发,复发时间最短34月,最长3年半,总复发率为12.9%,且没有发生1例溃疡恶变〔中医杂志1992;33(8):33〕。
, 百拇医药
    高氏报告胃宁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将4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胃宁冲剂,其组成为:党参、茯苓、白术、木香、川梯子、乌梅等;对照组服用安慰剂。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症状有效率为90.5%,胃镜有效率为81.9%,病理有效率为72.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动物实验表明胃宁冲剂对实验性胃炎和胃溃疡均有明显的保护胃粘膜作用,其保护作用与甲氰眯呱相似,而明显优于胃舒平。其保护作用不是减少胃酸,而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胃宁冲剂无毒性,临床用药十分安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269〕。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也是临床常见疾病,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情况下,近年来,中医对CAG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无论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在临床治疗方面,有以固定方药治疗本病者,多制成丸、散、片、冲剂等较方便的剂型服用。如李氏等人用胃元丹(主要由当归、白芍、川芍、黄连、公英、三七、枳实等组成)治疗萎缩性胃炎375例,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治愈率为14.13%,总有效率为84.27%,疗效高于对照组。疗程越长,疗效越高,2~个疗程治愈率达到30.93%,总有效率达到98.40%,认为胃元丹从多方面改变机体内环境及胃内微环境,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25〕。也有以专方为主随症加味,分证型加味治疗CAG者,如马氏等以胃友汤剂(由黄芪30g,肉桂10g,吴茱萸10g,枳壳10g,片姜黄l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甘草6g组成)为主方随症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10例,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加水蛭10g,或乌梢蛇8g;伴胃粘膜粗糙不平,隆起结节或痘疹性胃炎者加炮山甲10g,王不留行15g,海藻15g;伴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加白芷10g、白芨14g,姜半夏10g,蒲公英10g;伴有胃粘膜脱垂者加党参10g,枳实l0g,炮山甲10g,王不留行15g,水蛭10g;胃酸多加二陈场,胃酸少或无酸者加木瓜、乌梅、山楂;胃炎加山楂、沙参、乌梅等养阴酸敛药。对伴有胆汁反流,胃出血者分别给予自制胃炎片、止血粉等药物。服药时间依病情而定。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或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者服50~60剂;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中度肠上皮化生者服60~90剂;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重度肠上皮化生,腺体不典型增生者服90~120剂。结果获基本治愈637例(70%),好转245例(26.9%),无效28例(3.1%);总有效率为96.9%。他们认为CAG基本证型属虚寒夹瘀,治疗的关健是活血化窃〔中医杂志 1989:30(9):32〕。也有辨征分型专方治疗本病者,陈氏等人对3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采取了临床辨证和胃粘膜相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将本病分为7个证型即脾胃虚弱型、脾虚胃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瘀血内阻型、痰浊中阻型。治疗结果:症状疗效:显效239例占79.66%,有效54例占18%,无效6例占2%,癌变1例占0.33%。总有效率为97.66%。胃镜疗效:治疗后复查100例,其中显效49例,有效30例,无效20例,恶化癌变1例,总有效率为79%〔北京中医杂志,1990;(1):27〕。
, 百拇医药
    实验研究

    詹氏对胃粘膜相进行微观辨证分型探讨,对2000例患者的观察结果为:胃寒型粘膜:粘膜色泽淡红或苍白,充血区域呈斑片样,粘膜下血管纹灰蓝,粘膜反光减弱,粘液稀薄,溃疡表面有薄白苔覆盖。胃热型粘膜:粘膜呈樱桃红色或绛色,充血区域弥漫,血管纹紫红色,呈网状样显露,粘膜表面干燥,脆性增加,粘膜粗糙或呈疣状增生,溃疡表面覆盖有黄白苔,周围肿胀明显。胃络瘀滞型粘膜:粘膜暗红色,充血区域局限或斑点样,血管纹暗红,呈树枝样显露,粘膜薄,可见瘀点或瘀斑,粘液灰白或褐色,粘膜呈颗粒样或结节样增生,溃疡基底部不清洁,表面有黄白苔,或有污垢物覆盖。胃络灼伤型粘膜:粘膜暗红色,弥漫性充血,血管纹紫暗,粘膜脆性增加或僵硬,粘膜有点状或片状糜烂,有紫红色或鲜红色出血点,粘膜呈结节样增生,粘液黄稠或污秽,溃疡表面污垢,覆盖有黑褐厚苔,周围肿胀﹝中医杂志1984;(4):37﹞。

    参考复习题

    1.胃痛的主症是什么,其病因病机如何,常见病机转化有哪些?

    2.为什么说胃痛的发生与肝脾胆肾有关?

    3.胃痛与真心痛、胁痛、腹痛如何鉴别?

    4.胃痛虚实、寒热、气血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5.胃痛治则治法如何?如何理解“通”法?

    6.试述胃痛常见证型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7.胃痛有预防与调护应注意什么?

    (张润顺), 百拇医药